搭牢人才发展的“四梁八柱”
日期:2023-09-14 08:38:23 来源: 点击:次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建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当下,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地方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各地要着眼于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构建人才发展制度体系,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创新搭建人才引育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切实搭牢人才发展的“四梁八柱”,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让各种人才遍地开花、各尽其用。
搭牢制度之“梁”,立起“责有攸归”“同心协力”之“柱”。一个地方相关职能部门拧不成一股绳,人才发展就不可能有所突破。人才发展涉及组织、人社、教育、财政、编办、住建等多个部门,部门间职责千差万别,如若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作支撑,厘清部门职责,压紧压实责任,势必会出现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甚至“九龙治水”现象。制度是工作出效的基础,能够将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化为锋利之“矛”,破难题之“盾”。要立足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既要将好经验、好做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施之长远,又要因地制宜加快构建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将相关单位的职责“支线”,统一编织到本地人才发展“主线”上来,职责到岗、责任到人,“主线”动则“支线”联动,各责任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同向发力中凝聚人才发展合力。
搭牢服务之“梁”,立起“环境优良”“拴心留人”之“柱”。“蛟龙须待春雷吼,鲲鹏腾飞万里游”。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是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的不二法门。对于人才而言,服务保障到位是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沉得下、干得好的前提。要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的“软环境”,探索在本地政务新媒体设立人才服务板块,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优化审批环节,坚持让数据多跑路、让人才少跑腿,做到人才计划“一网申报”、人才政策“一键兑现”、人才办事“一网通办”;要在本地政务大厅增设置人才服务窗口,受理人才服务相关事项,开通人才办事绿色通道,坚持“统一受理、分类办理、跟踪反馈”,用心用情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要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力度,把“真金白银”花在“刀刃”上,办好人才奖励补贴、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安居住房等实事,设立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开展各类评选活动以奖励资金和荣誉......拿出最大诚意“拴心留人”。
搭牢创新之“梁”,立起“兴利除弊”“靶向引育”之“柱”。“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常规,转变旧的思维定势,加重向好可能性的“砝码”。人才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考校着一个地方能否利用有限的资源引育好人才,以产出更高效益。要秉持创新观念推动人才发展,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核心,着眼于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坚持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并举,引进和培养并重,创新搭建人才引育的高效平台,革除人才资金“大水漫灌”、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畅等弊端,打通人才按需流向相关领域的便捷通道,以便更好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靶向”引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靶向”引育高精尖缺人才;聚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领域,“靶向”引育创新创业领军帅才等等,切实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搭牢善用之“梁”,立起“拾级而上”“克逮克容”之“柱”。要着力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人才工作大格局,围绕中心工作、重点项目,探索实施“揭榜挂帅”“揭榜领题”机制,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明确具体任务、技术指标,搭建起人才与企业一线之间对接的“桥梁”,推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要树牢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理念,坚持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人才,跳出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的“怪圈”,把束缚人才手脚的“硬杠杠”拆解掉,将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让各类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给机会、给舞台、给荣誉、给地位,形成“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效应。对人才使用坚持“不以一眚掩大德”,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对一些敢为人先、大胆探索、挑战未知而出现失误、错误的行为多一点宽容,合理认定容错免责、从轻减轻处理情形,切实为人才施展本领“松绑”,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各地要在推动人才工作过程中,强化制度保障,厚植人才扎根的沃土,以创新革除弊端、开启高效引育“通道”,激励广大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营造人才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