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 > 时政要闻 >

强化区域创新促新质生产力发展

日期:2024-04-25 16:04:53   来源:经济日报    点击: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也为各地区深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格局,经济欠发达地区如能立足自身发展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有机会实现赶超,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可有效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打造新的发展优势。

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一个地区将有机会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提升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可从创新人才、创新平台载体、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在生产力的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人是最活跃的。创新人才是劳动者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这一群体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普遍高于一般劳动者。当一个地区创新人才占劳动者总量的比例逐渐上升,这一内部结构变化将释放出更大的创新活力。同时,区域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以往相比,数智时代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呈现出显著变化,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计算机等新劳动资料,以及大数据、新材料等新劳动对象,而这些改变都要依托于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来实现。一个地区可以通过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动人才、技术、知识等各类创新要素集聚,促使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发生质的变化,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条件。此外,区域创新生态环境的改善能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消除障碍,有利于推动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

就区域经济层面而言,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找准区域自身创新禀赋特征,补齐短板,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模式。

一是提升区域原始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原始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目前,我国基础研究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原始创新能力差距。可考虑针对中西部地区的区域性重大关键共性问题持续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以加快原始创新带动技术与产品创新。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创新基础和条件,有选择地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生物制造、量子信息、高端芯片、合成生物学与生物育种、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

二是加快区域产业创新步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各地区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方向,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加快新技术转化应用,谋划布局一批产业集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应用。在未来产业方面,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领域,加速产业孵化培育进程。

三是整合区域科创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企业需求配置公共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场景创新应用。聚焦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以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为重点,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平台体系,全面整合地区创新资源,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坚持把人才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根据人才资源优势配置创新资源,构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地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完善开放创新机制,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区域开放创新生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必要的国际科技合作支撑。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黄瑾、万鹏)
备案信息:京ICP备2021029179号-1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的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Copyright 2018 www.cetaa.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xml
   

服务热线

   

扫描微信二维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