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推进新时代人才发展,需要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发展提出的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扎实的工作实践,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对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不是对经济总量、经济增速的单纯追求,而是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高质量发展赋予人才发展新的时代要求。
在创新方面,更加突出由人才引领的创新的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协调方面,从非均衡向均衡转变,促进不同人才群体、人才层级的均衡以及人才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域布局的均衡,实现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在绿色方面,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命题下,以各类人才引领推动和促进绿色发展;在开放方面,把握更高水平开放的基本内涵,不断拓展开放对象、扩大开放范畴、运用开放手段等,推动人才等要素从流动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从对人的实体开放到向以数字为代表的新生产要素、新兴领域的开放;在共享方面,强调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让每个人才能够获取发展自我、作出贡献、实现价值的机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才发展重点在培养造就、吸引集聚数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主要围绕解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量”的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必须解决好“质”的问题,人才工作、人才发展战略要突出高质量,形成比以往更优、现在更具竞争力、未来更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人才发展体系,推动人才发展从数量规模到质量的转变,人才效益更能契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
因此,要不断提升包括人才在内的劳动者素质,优化人才与其他生产要素配置,提升人才在全要素生产力中的分量,加大人才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融合度,为发展质量变革夯实重要基础。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强核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决定力量。着眼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求,更大力度吸引和培养造就属于战略领域、掌握战略资源、位居战略层次、具有战略影响的人才,为抢占战略先机、形成战略优势奠定人才基础。培养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在若干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培养造就领跑者和开拓者。
聚重点,构筑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主体力量——国家骨干人才力量。着眼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卡脖子”及战略领域、前沿领域、核心领域、未来领域,更多关注创新生产者、创新服务者、创新组织者、创新消费者、创新治理者,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培育走向国际、引领世界、开创未来的企业家群体,充分激发企业精神,建立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着眼未来,以长远眼光、前瞻思维,注重培养、发现、储备、使用创新潜人才,打造引领未来发展、赢得未来竞争、创造未来优势的生力军。
优整体,强化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力量——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筑基础支撑性人才队伍。
建立开放制度。对标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更加自主、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作为人才更高水平开放重点,加快制定流动自由、从业便捷、竞争充分、发展全面的制度体系。
厚植开放优势。完善全球人才智能画像系统,搭建更多国际性创新平台,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离岸基地建设,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为全球有意愿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天下英才创造机会、开辟途径。同时,涵养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和集聚力的人才文化,用独特的文化价值、人才使用理念让人才近悦远来。
强化人才发展改革联动。积极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的联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人才发展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国家教育发展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耦合、整合、融合发展,同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教育发展体制、科技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联动,建立新型举国体制下的人才发展组织形态、组织方式、运行机制、发展模式。
优化服务环境。着眼于人才发展需求,强化人才服务意识,健全人才服务体系,要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产业环境、人力资源市场,推动产业、创新、人才、政策、资金、服务协同发展,积极优化政府效能、法治水平、监管质量、营商便利,打造支持人才、服务人才发展一流环境。
优化安居环境。着眼于人才多样化发展需求,以人才友好型环境为核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塑造良好营商环境,创造高品质生活,打造宜居宜业、美好幸福、充满活力、持续发展的人才发展生态。
加快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突出不同定位,加大改革突破力度,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同时,加快以中心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打造人才战略布局示范。
着眼塑造人才发展新空间,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重大战略纵横联动的要求,加快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东北等区域人才协同发展新格局,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与中心城市在区域内协同发展。协调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建设吸引集聚人才区域平台布局。
推动各类人才有效融合、循环,推动“人才、项目、团队”“人才、科技、资本”“人才、创新创业活动、发展载体平台”有效融合,推动人才、产业、城市的融合,推动东中西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才的融合发展循环,推动总体均衡发展。
(来源:大国人才)